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发展的“拔节孕穗”期,可塑性强,但波动性大。思政课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性课程,应把实现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涵育,作为终极追求,努力树立学科自信和专业自信。
当前,学校思政课在总体不断加强的同时,依然存在着一些显见问题:有的学校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够;有的老师对上好思政课缺乏自信;一些思政课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方法不够新颖,导致课程吸引力不强、说服力不够、引导力不彰;思政课教学实效与党和国家期望、社会期盼、学生期待还不匹配,与青少年思想成长受教需求尚不合拍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是思政课的主导者、组织者和发动者,是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主体。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思政课的质量以及受教育者的兴趣与认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一支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当前,思政课堂“低头族”现象严重,甚至在部分课堂上师生双方互不干扰成为一种“默契”。在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大潮中,部分思政课教师出现了信仰动摇、“本领恐慌”等问题,加之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人员数量的缺乏,更易导致思政课教师的“缺位”现象。如何保障这支队伍后继有人,如何建设一支符合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求的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六点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既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授课水平的衡量标准,也为思政课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出了努力方向。
现实中,关于思政课应该怎么上,很多人持有错误观点。有人提出,思政课只有实现去意识形态化、去马克思主义化,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才能成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思政课教师,片面追求方式方法的创新而没有走进学生内心,或者单纯以灌输的形式单向输出知识,没有得到学生的积极反馈,或者以回应学生需求的旗号搞“仅仅热闹一阵子的入眼教育”,而没有做到“入脑入心”;也有一些人,把思政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网络阵地等其他教育载体。这些对思政课的片面解读和错误实践,成为思政课科学化、规范化的严重阻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兼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刻阐明了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遵循的原则方法,直指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持内容为王,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说服力。思政课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正由于其无论在理论逻辑的演绎上还是解释现实问题上,都具有无可比拟的思想性和深刻性,能经得起来自理论思辨和社会实践的检验,并在这种检验中不断彰显自身的深刻与伟大。因此,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应体现内容为王的原则,坚持打造具备思想性和理论性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应根据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不同特点,充实教学内容,不仅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宏大叙事,也要将“中国故事”“榜样故事”融入到思政课堂上,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在真人实事中体会真情、感悟真理;要增加对现实问题的学理分析,增进启发引导,努力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和启发性。
谋求方法创新,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当前,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环境的影响,已经深刻改变了青少年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模式,这对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提出了全新挑战。当00后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10后已经成为中小学校园的主体,思政课能否准确把握他们的思维特点,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方式来展开教学,用更贴近学生的语言、更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现实性和针对性,成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课题。为此,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在内容创新的同时谋求教学方法的创新,敢于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主体间性的思维对待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让师生共同享有话语权,实现由“独白式教学”到“对话式教学”的转变。
谋划实践教学,彰显思政课的实践性和解释力。思政课不是一般的专业教育或知识教学,它的课程目的和教学目标更多地表现为思想启迪、价值引导和道德涵育。思政课突出思想性、强化学理性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熟记理论,而是使他们深刻理解并熟练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并在真正运用中去验证理论、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因而,思政课教学不能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漠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更不能坐而论道而疏离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相反,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打造,充分挖掘校园、社会、家庭、网络中的教育资源,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优势互补,从而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通过内在生命与外在世界的融合,生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系山东大学十大最新赌博正规网址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